目前民國文獻檔案最突出的問題
日期:2019年06月07編輯:余平古籍字畫修復來源:原創(chuàng)
眾所周知,民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時期。僅僅38年時間就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(zhàn)硝煙,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戰(zhàn)火在華夏大地燃燒了八年之久。而國內,先有軍閥政府走馬燈似地輪流做莊、換人,“你方唱罷我登場”,繼之國共兩黨時合時分,而從社會意識形態(tài)看,既有封建主義的陰影,又有資本主義的喧鬧,還有社會主義的萌芽。可以說這個時代的復雜堪稱空前而絕后,其中的精彩與無奈都凝結在當時檔案文獻中,這些文獻檔案都是歷史的見證。但現(xiàn)在這樣一批彌足珍貴的文獻資料正面臨著加速損毀的嚴峻現(xiàn)實,中國文獻歷史有出現(xiàn)“民國斷層”的危險。國家圖書館有關專家提出 “如果不及時進行搶救,民國文獻將在100年內消失殆盡!”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的。
這一方面是由于民國時期傳統(tǒng)選料和工藝已不能滿足社會大大增加的用紙需求,這一時期手工造紙向機械造紙發(fā)展的初級時期,造紙材料混雜,制漿工藝落后,多為機械磨木漿紙和酸性化學漿紙,導致紙張酸性強。紙張的酸性是影響紙制文獻保存壽命的重要因素,據國圖的研究結果顯示,在館藏各類、各歷史時期的文獻中,民國文獻的酸化和老化損毀狀況最為嚴重,紙張pH值均低于四點五,這意味著民國文獻的損毀速度將大大加快。目前中度以上破損比例已達九成以上,而民國初年的文獻已百分百破損,有相當數量的文獻已經不能或難以提供閱覽,有的已經完全失去機械強度,一觸即破。
另一方面,由于當時特殊的社會環(huán)境,部分文獻檔案作為當權者爭奪的見證,為了不留下歷史的罪證,大部分文獻檔案被各種職權部門葬身于戰(zhàn)火硝煙,留下的一部分,由于保管經費與人員的有限,許多民國檔案文獻遭遇洪水、霉菌、潮濕、蟲咬等因素的侵害,這些都加速了民國文獻檔案的老化和損毀。